編輯/張鈞威Chris Chang

比特幣誕生於2008年,它是第一個出現,也是當今最熱門的加密貨幣。從當初誕生時的無人問津,發展至今已無人不曉。比特幣以它的高波動率著名,多數人因為聽聞某人靠投資比特幣致富而認識這個新名詞,但讓它真正有價值的是它背後獨立於銀行、政府及各種機構的運作方式。

比特幣與區塊鏈

提到了比特幣就不能不提「區塊鏈」,區塊鏈以加密的形式記錄每筆比特幣的轉帳資料,某些區塊鏈允許開發人員自行開發建立在該區塊鏈之上的應用程式。

不同的加密貨幣建立在不同的區塊鏈上,也有些加密貨幣建立在其他加密貨幣上。區塊鏈也能用來記載不同類型的資料,如財產紀錄或食品來源之類,都能夠上傳到區塊鏈中進行加密。

換句話說

基本上,加密貨幣就是虛擬世界的「錢」,區塊鏈就是虛擬世界的「帳本」。我們所熟知的銀行帳本是用來登記轉帳資料的,而加密貨幣的轉帳資料則登記在區塊鏈中。不同於傳統貨幣,加密貨幣沒有任何銀行與政府為其背書。

加密貨幣如何產生?

不同的加密貨幣背後都由不同的代碼組成,也各自有不同的運作方式。舉比特幣為例,產生比特幣的方式就是透過「挖礦」。此處的挖礦不是真的拿著十字槁去礦坑裡挖礦,而是利用電腦的算力來進行「挖礦」。礦工們提供挖礦的設備(礦機)還有電力,讓電腦去算數學題目,第一個算出答案的就能獲得比特幣作為獎勵。

挖礦的目的就在於讓每筆比特幣的轉帳(發送和接收)能被登記在區塊鏈中,我們需要這些礦工負責不斷地幫我們登記交易資料,整個系統才能順利運行,而設計獎勵機制的目的正是鼓勵礦工提供算力以維持運作。

為了維持約10分鐘記錄一筆資料的速度,挖礦的難度會隨著算力的多寡而有調整。如果算力變強,資料產生速度變快,就會提高挖礦難度,反之則降低難度。挖礦的獎勵也會隨著時間而遞減,因此早期參與挖礦的人可以用較少的資源得到較多的比特幣。

什麼是去中心化?

比特幣轉帳資料的記錄是由很多台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電腦(節點)去執行,這些電腦會不間斷地互相確認資料的正確性,然後將資料複製並廣播到其它的電腦中。這樣做的目的在於防止不正確或虛假的交易資料被登記在區塊鏈上,這就是為什麼區塊鏈安全且不易被駭入。如果駭客從中竄改資料,節點之間驗證一下發現錯誤,就不會把錯誤的資料記錄在其中。

傳統中心化的模式是由銀行作為中心並負責記錄轉帳資料,而去中心化的意涵就在於擺脫政府、銀行或各種機構的控制,從原本依靠一個中心來執行驗證,變成由每個節點互相執行驗證。

區塊鏈有多安全呢?

上文提及的節點驗證機制是區塊鏈之所以不容易被駭入的原因,但這並不代表它是絕對安全的。雖然比特幣的區塊鏈沒有被駭入過,但第二大的區塊鏈—以太坊區塊鏈卻在2016年發生了一場浩劫,以太坊區塊鏈並沒有被駭客攻擊,但卻有當時價值高達5000萬美元的以太幣被偷了!當時以太坊第一個眾籌計畫”The DAO”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,由於智能合約設計上的漏洞,駭可才得以趁火打劫。同年8月,加密貨幣交易所Bitfinex也發生了當時價值6000萬美元比特幣被盜的事件,因此,即使區塊鏈本身是不易被駭的,但建立在鏈上的智能合約,或用來買賣加密貨幣的交易所都有可能因為漏洞而遭駭客入侵,也有不少聲稱是鏈上創新項目,等到吸收大量資金之後捲款跑路的龐式騙局,因此大家一定要多加注意!

加密貨幣的價值從何而來?

傳統的貨幣靠政府的支撐而有了價值,但加密貨幣並沒有政府或銀行作為支撐,那麼它們的價值究竟從何而來呢?

加密貨幣的價值來自於人們的信任,而它的價格由市場決定。近年來漸漸有越來越多支持者看好這項能夠脫離政府管控的貨幣,而且,隨著人們不斷將資源投入加密貨幣,它們的價值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。

對環境的衝擊

為了從挖礦中獲利,礦工們大量使用礦機,為了讓礦機溫度穩定,需要開冷氣讓礦機冷卻,這些電力消耗對環境造成了不少負擔。截至2018年11月,比特幣年用電量為45.8兆瓦時,相當於香港2019年的淨用電量,而且用電量也隨著時間的過去而增加,2021年的用電量已達到220兆瓦時,更糟的是,這僅僅只是比特幣的用電量數據,如果加上其他加密貨幣的數據統計,如此龐大的電力消耗將是個不可忽視的環境問題。

naviverse-nft